地址:北京市密雲區高嶺鎮政府辦公樓
王經理 13393261468
Q Q:514468705/1049705527
郵箱:jhcxkj@163.com
眾所周知,這些年對於數據中心PUE的要求是越來越嚴,從1.5到1,4,再到1.3。隨著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新政的不斷出台,一方麵折射出了這些城市對數據中心的高能耗已經到了容忍極限,另一方麵也間接為周邊地區催生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甚至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深刻改變產業格局。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運營超過5年以上的數據中心,PUE基本上都在2.0以上。有些新建的數據中心,能夠達到1.5以下,或者1.3。但是其中有些可能含有水分,因為PUE數值需要參考全年測試數據,有些運營商為了宣傳或者應付審查,會通過一些小手段,比如設備關機,或者是在冬天進行測試等。具體可參考之前舊聞《IDC時評:擠幹PUE的水分 數據中心還剩多少綠色?》。
事實上, 數據中心如果真的要嚴控PUE,要涉及很多步驟。比如阿裏在張北的數據中心,其設計PUE值是1.25,之所以能有這麽低,是因為張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僅為2.6度。如果把這個數據中心建在廣東,恐怕光散熱的錢就能再把PUE拉升個10%。
製約PUE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供電,製冷是數據中心"電老虎"
費電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數據中心建設的選址首要因素就是電力源問題。因為如果距離電力源過遠,會造成供電不穩定,損耗過大。目前來說,數據中心供電采用的都是二次轉換,也就是從發電廠出來先到UPS,再把電流輸送到機房。但是UPS這種二傳手,在能量轉換過程當中本身就會產生損耗。即便是現在最好的UPS,其最高轉換效率也僅為96%,如果滿負荷運行,其實平均也就88%都到不了。換句話說,如果僅算UPS對數據中心PUE的貢獻,1/0.88%=1.136。在沒有其他供電方式介入的情況下,想做到1.3以下的PUE根本不可能。雖然現在有高壓直流,但其實這種設備的轉換效率也未見得比UPS高。
除了供電以外,數據中心的製冷效率也是PUE的貢獻大戶。機房在工作狀態,其發熱量恐怖至極。每年運營商都要花費巨資在空調降溫方麵,否則就會出現宕機。所以,除了服務器的正常工作耗電外,剩下的電費大部分都被製冷係統消耗了。所以,如何提高散熱效率,降低製冷係統的支出,是行業始終關注的話題。現在主要的方案是風冷,水冷,蒸發冷卻,以及比較昂貴的液冷係統(雖然效率更高,但是初期建設成本也不便宜)。
地理條件也從側麵影響PUE
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數據中心在選址時候的自然條件。如前文所述,在張北建設的數據中心,肯定比在廣東的數據中心更節能。畢竟年平均氣溫相差將近20度,製冷的費用就少了一大半。
除此之外,數據中心的建設方式也會對PUE的高低產生直接影響。比如模塊化數據中心(微模塊、MDC、預製數據中心)目前就是大家公認的一種可以節省能源、減少建設時間的數據中心建造方式。
未來的數據中心向哪裏去?
模塊化數據中心漸成趨勢,設備廠商必須整合
剛才已經說過了,一線城市對於數據中心PUE的"緊箍咒"越來越狠。要想符合要求,首先就得選對建設方式,采用微模塊或者說密閉通道+近端製冷的方式來建設數據中心就是一個不錯的趨勢。隻有這樣,才能從底層架構上降低PUE。但這對於行業,就會產生第一重影響。
首先,傳統設備生產商的利潤空間會被壓縮。如果不想辦法集成到微模塊的整體方案當中,是無法參與未來數據中心建設競標的。在未來,更多的廠商和集成商,甚至VC都會加大力度關注微模塊。
其次,下麵還會麵臨其他行業的老問題,那就是產品同質化。要想在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中求得生存,各廠商肯定還要想盡辦法與同行區別開來。但是很多中小型的微模塊廠家,既沒有資金研發,成本方麵也不具備優勢,更不可能自己墊資建設機房,或者是做那種架構龐大的,從雲平台一直覆蓋到風火水電的整合方案。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化整為零,做一些帶亮點的差異化方案。比如從外觀,或者細化管理方麵入手。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們避免陷入價格戰的苦局。
環一線地區將獲得商機< /p>
現在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但是對於像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來說,數據中心帶來的高能耗也讓他們不堪重負。所以一方麵嚴控新建數據中心的數量和標準,另一方麵鼓勵已建成數據中心外遷。
其實數據中心未來的發展會和製造業一樣,逐漸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向周邊區域擴散。這就為環一線城市地區帶來了巨大的商機,比如現在貴州,張北,內蒙等地的數據中心園區。未來會形成環一線城市的數據中心經濟帶,為相關地區的經濟增長帶來貢獻。
更多製冷技術會由此催生
事實上,除了傳統的空調製冷以外,在數據中心散熱領域並不缺乏新的前沿技術。但之所以無法快速推廣,主要原因即在於成本。液冷技術就是屬於這類,這就好比節能燈泡剛推出的時候,售價要到10幾元一隻,但當時的白熾燈泡也就2-3元。雖然在相同壽命周期內,節能燈消耗的電費不足白熾燈的20%,但高成本還是讓市場培育周期變得十分漫長。同理,成本上的差距導致數據中心在建設之初,就被運營商拋棄了。
實際上,能耗,安全,價格的平衡,是政府,數據中心運營者,設備提供方還有用戶的多方博弈。政府從高層戰略出發,要求運營方必須把PUE降到最低,而用戶則更關心數據中心的安全性和價格。至於運營方,隻有在不影響經濟效益的情況下才有意願選擇最前沿的技術去降低能耗。雖然也有人建議利用江河湖海進行製冷,甚至把數據中心建在浮島或者船上。但這些其實都隻是因地製宜,難以大範圍推廣。
雖然很多新技術帶來的能耗降低非常明顯,但是初期的建設成本對於運營方來說過於高昂,最終隻能轉嫁給用戶(機櫃租賃、雲服務等)。除非是經過幾年的運營,發現節能的好處顯而易見,這樣的技術才可能被市場接受。
另外,這種對能耗的重視,還會使得數據中心的節能認證市場獲得發展。比如機房的節能認證、PUE認證會逐漸成為新建數據中心的"敲門磚"。